26

Nov

2019

新垃圾分类时代,垃圾如何变身“金山银山”

发布者:方兴集团     浏览次数:3012

2019-11-26 07:22 来源: 南方杂志

 

如何精准地从垃圾山中挖掘出“金山银山”?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这些问题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第一步。

  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值班室,构成了小温的工作间。在这里,她通过来自5个高清摄像头传输来的画面,实现对广州市白云区云城街东方明珠花苑垃圾分类示范点的实时督导。

  “您好,系统检测到您上次分类未达标,请继续加油,东方明珠花苑感谢您的支持。”面对小区居民的不规范垃圾分类,小温发出实时提醒。作为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点,白云区云城街东方明珠花苑通过“垃圾分类+智慧环卫”系统实现对小区垃圾分类的智慧化管理。

  随着广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社区像东方明珠花苑小区一样,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办法。

  如何精准地从垃圾山中挖掘出“金山银山”?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这些问题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第一步。

  “高大上”的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如何变得“高大上”?

  “东方明珠花苑小区分类点装设了5个高清摄像头,可以检测人员进入、离开的全流程,并进行语音提示;还可以进行信息采集,如果居民未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后台会将人脸识别数据放入数据库,以便后期进行督导教育。”白云区云城街市政所工作人员付正山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套系统为引导、监督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制度”支撑。

  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小谷围街道各个社区,生活垃圾则实现了更为精准的分类回收。2018年9月,11组智能化“6分类+餐厨垃圾精准投放回收箱”设备出现在各个社区显眼的位置。

  小谷围街道社区采用政府购买专业垃圾分类运营公司运营服务—“互联网+智能精准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建立了数字化云平台,以APP、公众号、小程序和智能IC卡为终端数据接入处理,构建起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配套智能化回收网络,在社区范围内完善分类和回收“两网融合”。

  目前,小谷围街道社区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30%以上。截至今年9月数据,经智能化设备分类出的餐厨量52吨,可回收量104吨。

  “为了强化资源回收,广州市正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即环卫收运系统与资源回收系统的融合。”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陶镇广介绍。

  比如,广州市建立APP移动平台,覆盖11个区,用户约51.8万人。重新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供应商库,落实购买低值可回收物政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今年1至9月,全市回收再生资源约205.2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83.5万吨。

  在深圳市罗湖区,“互联网+”的探索也被应用在垃圾分类中。全区符合条件的生活小区引进了“物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居民只需下载“绿色生活”APP,在回收房上方扫描二维码进行身份识别,智能回收房就会自动开启窗口,居民向窗口内分类投入垃圾,智能设备会自动对垃圾称重、计算积分,计入居民的个人账户作为奖励。

  作为全国第一个对垃圾分类立法的省份,2016年1月广东便开始施行《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作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广州、深圳,也不断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广州市创建了6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社区),打造了50个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村;深圳市推进“大分流、细分类”,逐步形成集标准规范、分流分类、宣传督导、责任落实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深圳模式”。

  垃圾变身的核心技术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之后,如何变废为宝?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福山村的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南方》杂志记者找到了答案。

  产业园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内,7个体积9600立方米的厌氧罐体正在静静运转。来自广州中心六区的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粪污等通过预处理之后,进入巨大的厌氧罐体中等待变身为宝。

  “垃圾浆料通过联合厌氧发酵处理,可以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朗坤环境集团生态环境园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海涛介绍,在这里生活垃圾通过无害化处理,变身成为电能、生物柴油、有机肥原料、绿色生物基增塑剂等资源化产品。

  “我们自主研发的LCJ超级厌氧微生物技术,可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发酵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提高2~3倍,有效节约用地面积约40%。”王海涛介绍。

  据介绍,今年7月开始投产运营的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可日处理废弃物规模共2040吨,达产后最大发电量约1亿千瓦时/年,油脂加工副产品产量约10万吨/年,有机肥原料约5万吨/年。

  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了从源头到终端完整的生活固体废物处理产业链,实现零排放目标,搭建成“技术先进、产业齐全、环境优良、管理智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垃圾变身为宝,同样缺不了核心技术的支撑。

  置身绿化如同街心花园般的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内,你很难将垃圾焚烧这些字眼与所见所感联系在一起。一抹清洁的蒸汽从高大的烟囱里冒出,这才提醒了到访记者这里每天有20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变为电能。

  “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引进多项国际先进环保技术,在垃圾焚烧、烟气净化、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排放指标更是达到或优于欧盟标准。”广州环投南沙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荣说。

  实际上,作为广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环投集团”)拥有垃圾焚烧发电、热能高效利用、烟气净化、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等六大核心技术。

  此外,广州环投集团还多次主持和承担国家及省、市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并与华南理工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已获专利授权63项,并进一步加大在垃圾焚烧、卫生填埋、飞灰稳定化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

  “金山银山”需要全链条配合

  在陶镇广看来,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在于全链条的整体提升,包括前端清扫保洁分类、中端收集转运、终端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三个环节。

  “可以把垃圾分类工作看作是一个闭环,广州在十多年的探索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制度。”陶镇广认为,这套体系为闭环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先决条件,也有了垃圾分类闭环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

  据陶镇广介绍,就终端处理而言,目前广州形成了“焚烧为主、生化处理为辅、填埋兜底”的分类处理格局。

  “终端设施项目主要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同时我们鼓励行业内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收益。”陶镇广也坦言,目前广州终端设施处理能力还需提升,以匹配得上前端分类回收能力。

  下一步,广州将重点通过终端处理设施能力的提升,倒逼前端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完善新建成的第三资源热力电厂和广州东部生物质综合处理厂,使新增焚烧4500吨/日、生化处理2040吨/日能力持续稳定。

  同时,广州还通过前端配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中端增加收运车辆、调整优化收运路线,向社会公布1321条收运线路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升分类投放精准度和收运能力,解决“混收混运”问题。

  在企业层面,作为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投融资主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州环投集团也将在纵向以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为核心,向前端清扫保洁、中端收集转运等环卫体系延伸。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方兴投资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粤ICP备17039163 网站支持